Exploring Tainan Column
Results
走入內山,覽盡天水人
文|林芊錚
圖|踏溯台南辦公室
「天文水文人文 — 曾文溪的九彎十八拐」,是踏溯台南課程於110學年度設計的全新路線,以台南內山為主題,串連楠西江家聚落、玉井噍吧哖事件紀念園區、大內天文館等地點,由成功大學歷史學系陳文松主任設計,是一條跨領域、議題的路線。而這樣一條課程內容多變的路線,又是如何規劃出來的呢?
一個平凡無奇的午後,只見文松老師與其他課程團隊的老師們翻閱著地圖,熱烈討論著原定大路線「玉井與芒果」的踩點,老師們希望能緊扣發生於玉井的噍吧哖事件相關景點,又希望盡可能納入更多在地居民生活的樣貌於路線之中,最終定調了這條「天文水文人文:曾文溪的九彎十八拐」。
文松老師擅長於田野調查,亦將其教學方法用於踏溯台南課程。
曾文溪中游的水道蜿蜒曲折,流經人文薈萃的玉井、南瀛天文館所在的大內,以及近年來成為熱門景點的山上水道博物館,玉井、大內、山上區都在曾文溪流域,「天文、水文、人文」宏觀的路線雛形就此誕生。
但與團隊討論後,由於山上區距離其他景點較遠,無法在一天內走完行程,所以只好把水道博物館排除,改以曾文溪連續的曲流為「水」的主題,讓同學了解台南母河的不同樣貌,保留了三文的概念。這條路線不僅能增進學生對台南生態環境的理解,也可促使學生認識沿山地區的發展情形;除了人文主題,也納入水文和天文,融入更多觀點,滿足不同學科的學生。
以前踏溯台南的路線主要在海邊、平原,但自109學年度第二學期起,陸續開設了以台南東南側,龍崎、新化為主題的「惡地山城」以及本學期的「曾文溪線」,這兩條路線都是由文松老師設計。課程開始往台南內山探訪,如此轉變有兩點,一是認為開發路線也需考慮沒去過的區域,可發覺新路線與新的地方特色;二是期望增進學生對台南沿山地區發展的了解。
歷年的路線中,不論是「台江內海的前世今生」,或是「漁鹽生態-台江內海文化與自然」,都是著重於曾文溪下游,而老師希望能藉由此路線,認識曾文溪中上游的地貌情形。
雖然山區交通可能較不方便,但山上有豐富的平埔族群文化,保留較完整的聚落型態,而當地物產也十分豐富、多元。文松老師提及,成功大學在市中心,且同學也大多來自城市,山上踩點可以帶他們探索內山有什麼寶藏?且內山跟平地仍有連結,可促進思考兩者是怎麼互相交流?
以往的路線大多在台南平原及沿海地區,直到109學年的〈惡地山城〉與110學年的〈曾文溪的九彎十八拐〉,課程開始「向山進發」。
台南市玉井舊稱「噍吧哖」,以前是原住民族噍吧哖社所在地。1915年的噍吧哖事件是日治時期規模最大的抗日事件。而現今將玉井糖廠招待所等建物規劃成事件紀念園區,以展示、推廣當地的歷史與人文。
楠西鹿陶洋江家古厝是全臺最大且保存完善的傳統閩式聚落,200多年前,江家在此落腳,後倚鹿陶洋山,前有曾文溪與其肥沃的沖積平原,以此地為根據,家族規模日益漸大。江家10幾代聚居而未分家,直至今日仍有20餘戶、約百人居住。
曾文溪中游多為丘陵地,十分適合觀測星象,大內南瀛天文館便位於曾文溪旁的二溪公山上。園區順應山坡地形設計,分別設置3個主題館及周邊戶外設施,成為天文觀測與互動教育的重要場所。
南瀛天文館的觀景平台,可以眺望曾文溪中段曲流。
文松老師提到,大家平常較少會把天文、水文、人文聯想在一起,但其實三者之間息息相關。以前沒有科學知識的背景,占卜及許多的宗教信仰都依附在天象上,導致天文影響人文。例如噍吧哖事件是宗教起義,或許是因為觀察了天象,發現某些異變,而覺得世界末日要來臨。又像是古代人看到日食會不知所措,因為不了解太陽為何會不見,就認為當代皇帝必定做了什麼壞德的事(像是迫害百姓的生活),才會惹得上天要懲罰他。而早年聚落慢慢成形的過程中,也常受到風水與自然環境的影響。
老師特別說明道,這條路線的精神,是要讓學生知道曾文溪與附近聚落的關係,人與河流、土地如何共生共存,例如保存200多年的鹿陶洋江家古厝,怎麼去運用曾文溪資源?他們是受到河的滋養?抑或毀壞?而大家比較知道平原地帶的發展,然而是否思考過,在環境相較嚴峻的沿山地區,地形既不平整、居住區域又相對狹窄,面對這樣的環境該怎麼去適應與應變?以人、地理、天文的角度,去思考生活各面向的問題,這條路線希望帶同學實際去看,去感受不同聚落間的文化差異、生活方式。
文松老師規劃路線的原則之一:由在地人說故事、分享他們的生活方式,讓學生感受文化的差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