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境再生:墓葬夜總會與運動嘉年華會
路線介紹
清乾隆年間廣東陸安人李如員遊學到府城海東書院,寫下〈臺城竹枝詞〉,提到:「法華寺對竹溪庵,野色晴空一抹藍。多少踏風人去後,五妃墓道日三三。」描繪南門城外的法華寺、竹溪寺等佛寺周邊景色,藍天映襯山野晴日,怡然清風吹過,周遭環境雖沁人心脾,但因身處五妃墓園,放眼還是人煙杳然。日治後,1902年後的道路改正工事展開,1911年時提出市街改正計畫,導入歐美國家的幾何街廓概念,將路網與街廓進行整建,1929年後工事朝向聯合南邊的學校群、綜合運動場、競馬場、野球場等。由於人口不斷增加,1941年公布「臺南市都市計畫區域及都市計畫變更」,規劃臺南州民道場、遷移競馬場、興建水交社宿舍,開始出現軍事與住宅的複合型空間。
韶光荏苒,時日更迭,對照今日臺南市南區竹溪寺周遭的景色,已是住屋櫛比鱗次,人群摩肩擦踵,除了大量的住宅屋舍以外,附近還存有墓葬空間的臺南市立崇孝塔、臺南市立殯儀館、南山公墓,現代學校群的臺南大學、南大附設小學、臺南高商、中山國中等,體育類空間的臺南市立體育公園、臺南市立棒球場、極限運動場、田徑場,產業類的臺鹽實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臺灣菸酒股份有限公司營業處及戰後出現的水交社眷村等,「空間再生」是這一區域相當大的特色。
本路線將從府城南郊竹溪為核心,帶領同學們觀看從大南門城南方至竹溪邊丘,原為府城週遭最大的墓葬群,如何因應人口增加、產業需求及新都市發展的推行,已有200多年歷史的墓葬群遷移與城牆褪入回憶,取而代之的是區域環境的現代化新生。透過課程實際走踏,理解人們如何解構舊空間紋理,建構新文明國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