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金七鯤鯓
路線介紹
由地理環境變遷來思考當代臺南西南沿海的社會文化發展,是一個有效且有趣的觀看取徑。訴說早期臺南的發展多圍繞著臺江內海談起,臺江內海為當時本島海岸線與鯤鯓沙洲所圍繞而成,其內能駁千舟,荷蘭人來福爾摩沙所興建的兩座堡壘即座落臺江兩側而對望。臺江西南邊有七座鯤鯓沙洲相互接續、勢若貫珠、自北以南與本島相連,是17世紀荷蘭人描繪熱蘭遮景觀的重要元素。事實上這種風景也不止於荷蘭人,清代臺灣八景之一的「沙鯤漁火」正是描寫臺江內海的七鯤身沙洲旁有漁船燈火高懸以為夜間捕魚,同時也呈現出一幅以七鯤鯓為背景的民生悠閒景致。
據志書載,在七鯤鯓沙洲隨地掘尺餘皆為甘泉,提供人們定居的可能,至18世紀初的二鯤鯓至七鯤鯓已有漁戶聚居。另一方面,臺江南端因鯤鯓沙洲本就與本島幾乎相連,是當時由本島陸路前往安平的便捷途徑,史上即有兵敗之匪從府城南逃至喜樹仔過橋,再經四鯤身沿鯤鯓沙洲一路進犯安平的記載。歷經臺江內海浮覆,清道光年間基本上全面陸化,台江的七鯤鯓未復以往情景,正因如此,晚近大鯤鯓至七鯤鯓的位置成為歷史考證的對象,儘管未有定論,但一般認為分別是安平、億載金城、漁光島、四鯤鯓、喜樹、灣裡和高雄的白沙崙。
隨地理、社會文化環境的變遷,這些過去是鯤鯓沙洲的地方也有相應的發展,不過仍不離內海地理環境因素對其產業活動的限制。清末在二鯤鯓興建砲臺(億載金城),是防衛府城的要塞;日治時四鯤鯓、喜樹、灣裡有養殖漁業、鹽業、海水浴場、魚市場等,也漸納入臺南城市體系之內;戰後廢五金工業一度突破限制而使灣裡一帶興盛一時,最終卻也導致二仁溪嚴重污染。如今此些地方,雖不能見及鯤魚鼓浪的地理景觀,也不能感受曾經出現的產業風華,卻能在古蹟、廟宇和二仁溪畔尋及鯤鯓沙洲一路變遷的社會文化意義,以及當代所面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