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境再生:墓葬夜總會與運動嘉年華會
路線介紹
|臺南市體育公園|
休閒運動是近代化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最初從古希臘體育發展而來,十七世紀中葉,英國學者米爾頓(Laken Milton)《教育論》提出孩童學習過程應該有教育學習、身體鍛鍊、飲食衛生等3方面,用以讓身體心智健全;洛克(John Locke)著有《教育理想》、《人類悟性論》,提出「健全精神寓於健全身體」及生活要空氣、睡眠與運動充足的概念,影響體育發展思想甚深。日本在明治維新後,引入公共休閒及運動,且陸續在1897年帝國會議第十次會議、1911年「師範學校規定及中等學校令施行規則」中,將劍道、柔道、體操科正式納入規範,顯示運動強身觀念的進入體制內,休閒運動的觀念也逐步被接受認可。日治時期在臺南市南門外墓地陸續建有野球場(1931)、綜合運動場(1933)、水泳場(1938)等,規模比1917年臺南公園內野球場、庭球場、競技場還要大,是另一近代化休閒運動空間集中地。
目前的臺南市立體育公園是1979年重新規劃完成,占地約20餘公頃,延續修整日本時期的場所,增設網球場、羽球館、足球場、籃球場、手球場、自由車場、橄欖球場、射擊場、極限運動場......等設施,目前是座綜合運動公園。曾在2005年時辦理全國運動會,比賽種類擴充到35項創下新高。現今公園內運動設施應有盡有,是民眾休閒運動的好去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