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流金七鯤鯓

路線介紹

 

|二仁溪下游與廢五金工業|

二仁溪下流原名「二層行溪」或「二贊行溪」,1950年上游至下游全線正式定名為「二仁溪」,是現今臺南市與高雄市的界河,全長63.2公里,發源自臺南內門鄉山豬湖一帶。17世紀荷蘭人稱之為「清水溪」(de Verse Rivier),暗示其溪水清澈然;清乾隆年間的舉人陳輝也曾為其賦詩,「竹橋平野路,春水漲清溪,風靜寒沙闊,煙濃遠樹低,青蕪喧海燕,碧岸叫村雞,為語南遊客,應知慎馬蹄」,概能追憶過去的河景。

就其出海口之地理位置而言,二仁溪正好與臺江內海南端相接,不過早期出海口位置尚未穩定,有時位於七鯤身以北而流入臺江內海,有時又位於七鯤身之南而直注臺灣海峽。1823年7月因暴風雨以後,基本上才確立由今日之出海口位置入海。由於早期出海口經常改易,因而出海口一帶水文豐富,諸如史載的「喜樹仔港」、「喜樹仔港溪」,均是二仁溪之水通臺江內海南端較狹處的實質地理環境與其周圍居民互動的記錄。直至戰後,仍有二仁溪上游淺山居民砍伐竹材後,放流於二仁溪,隨溪流而至下游出海口一帶再打撈起來於沿岸販售。

1970年代隨著工業發展,高雄港的拆船業發達,臺灣的國際分工角色則是負責將大船作為後的拆解,以取出仍具價值的貴重金屬。當時便有商人將美國廢棄的汽車、電子通訊設備一併進口拆解,並找上灣裡一帶的回收業者進行處理,開啟了「廢五金時代」。二仁溪過去作為水運交通機能幾乎尚失的同時,其下游周遭成為專門處理廢五金回收與提煉的工廠聚集地,產生的廢水皆無處理直接排入溪中,造成污染極度嚴重,且沿岸土壤幾乎被遺棄的「廢五金礦」殘渣覆蓋。直到近年,政府單位開始積極改善二仁溪的水質問題,河川污染程度也從嚴重污染降到中度污染,逐漸回復河川原有的面貌,生態環境也逐漸復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