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台江內海的前世今生

路線介紹

 

台江十六寮

大廟興學運動

臺南市安南區古稱台江,1823年曾文溪改道,內海變桑田,將軍、北門、學甲等溪北人家相繼入墾,建庄結社,搭寮興學,遂有台江十六寮之稱。其中有十二寮先於同治五年成庄,從台江十六寮古地圖來看,十九世紀末期,台江十六寮已然成形,包含海尾寮、十二佃及溪頂寮。

海尾,台江內海古漁村,村名尚有台江內海之名,從臺灣堡圖來看,海尾、四草、安平圍成三角海域,這裡是荷據時期的台江大港,亦稱鹿耳門內港,這片內海潟湖,隨著曾文、鹿耳門、鹽水溪的沖積,從十九世紀開始,逐漸淤積成今日四草國際級溼地。昔日,從海尾寮、溪頂寮到柴頭港、洲仔尾,這裡曾是鄭成功與荷蘭人、藍廷珍大戰朱一貴、王得祿大敗蔡牽...影響臺灣歷史等重要海戰歷史現場。

「海尾大道公廟」即是今日的朝皇宮,以信仰保生大帝聞名,昔日為地方的「公茨」,也是私塾學堂,更是信仰文化中心,具有「社會參與」、「社區學習」、「文化信仰」三大共同體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