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走尋老月津

路線介紹

 

|鹽水八角樓|

鹽水八角樓原為糖郊富商葉開鴻的三進厝屋之第三進,第一進因市區改正、第二進因八角樓改設紀念館時拆除而成今貌。當時葉開鴻與其長子葉瑞西延聘唐山建築工匠前來造築,共耗時十年方於1847年完工落成,第一進作為「葉連成」商號的店面,建築形式為傳統「樓半」商店街屋,第三進則為今日所謂八角樓,兩樓建築,在當時可遠眺港道上自家商號船隻進出港情形。當時船隻回台以杉木、磚瓦、石灰石與石條等壓艙,以穩定輕巧之絲絹、布料⋯⋯等等,而有高品質之建材,甚至長達24尺之杉木,得以興建2層樓高的「八角樓」,顯現鹽水葉家在清代的社會地位與地方經濟的重要角色。

1895年臺灣改隸日本之際,伏見宮貞愛親王來臺由布袋港登陸。相較於其它建築,顯得高挑的八角樓被選為親王下榻處及前進指揮所。這層關係促使殖民政府於1942年指定八角樓為「伏見宮貞愛親王御遺跡所」,並於中庭立碑紀念,第二進因此拆除。儘管御遺跡在戰後解編,卻也道盡鹽水位處布袋港進到內陸地區的重要位置。整體來說,除了八角樓的建築本身見證了鹽水、葉家在歷史上扮演的角色外,也是透視鹽水歷經日治市街改正、戰後街道拓寬的都市發展,見證台灣政經史、地方史,甚至建築史的重要文化資產。晚近,八角樓曾入選臺南縣歷史建築十景與臺灣歷史建築百景第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