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春牛埔的迎曦與東安

路線介紹

 

臺灣府城大東門(國定古蹟臺灣府城城門及城垣殘蹟)

 

      大東門是臺灣府城城門中最重要的一座,東側可見 「東安門」 門額,落款時間為乾隆元年 (1736), 乃是現存臺灣府城城門門額中,落款年代最早者。 因每年立春之時, 官方會在此處舉辦迎春禮, 故大東門也稱為 「迎春門」,附近也留有 「春牛埔」地名。淸代官祀禮儀之一的 「迎春禮」,乃由各級官員引領仕紳列位朝東祭拜,並有鞭春牛活動,藉以祈求一年農作豐收。

      因大東門為聯絡府城大街(今東門路、民權路)、東門外街至舊社庄(今歸仁區)之重要通道,理應是城門守備上的重點。但它卻未如同大南門、小北門、大北門、小東門及小南門般於道光 16 年 (1836) 修建甕城, 其實同一時間是於大東門外增建外廓,而不需再建設甕城強化城門防務。

      進入日本時代,位於道路要衝的大東門直到 1920 年代才被確認將予以保存,乃利用市區改正手段將城門所在地規劃成圓環,得以兼顧現代交通需求。 昭和 10 年(1935)12 月 5 日, 臺灣總督府依 「史蹟名勝天然紀念物保存法」 將其以 「臺南城」 之名,與大南門、小西門一同指定為史蹟。但二次戰後大東門不僅失去史蹟身份,城門及周遭也遭民眾佔居,城樓一度傾倒而被予以拆除,僅留存門座,直到 1977 年才仿照舊貌,以鋼筋混凝土修建如現況所見之重簷歇山屋頂城樓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