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踏溯專欄

成果專區

水泥叢林中的盎然綠意

 

水泥叢林中的盎然綠意

 

文|林儀柔

圖|踏溯台南辦公室

 

對於絕大多數的人而言,植物或許不是什麼疏遠的存在。案前那一株經常忘記是否澆過水的多肉植物、夏日烈陽下借蔭歇腳的老榕、甚至是昏昏欲睡的課堂中,偶然望向窗外時所見的那一抹綠意,在生活中,植物靜靜地佔了一席之地。

然而,人們對這些安靜的朋友們似乎並不甚熟稔。木本、草本、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生物課本曾見過的詞彙,還是建構不出葉枝莖幹葉的完整模樣。漫步於成功大學的校園之中,植栽的多樣性更是令人眼花撩亂,如果要去訴說,大多數人會選擇直接以「綠意盎然」概括而論。

但同樣的情況,若是放到林熙棟老師身上,可是能夠滔滔不絕地分享各種關於眼前植物的小故事與知識。

 

曾執教鞭十餘年的林熙棟老師,比起公式和解題技巧,更想和同學分享的還是植物的豐富多彩。

 

108學年度起,自綠草如茵、巨榕成蔭的榕園起始,走過了視野開闊的自強校區、樹木參天的工學大道,這學期又再度回到光復校區,負責導覽踏溯台南課程「校園植物」路線的熙棟老師,一路帶領同學走出教室,向大自然學習。即使每個學期皆重新安排路線及內容,也掏不盡他腦中內建的植物事典,以一段段植物的故事,重新建構了修課同學心中的校區面貌。

「我的路線安排都是配合其他老師的課程地點,因為,植物到處都可以講。」舉凡地磚縫隙的嫩芽、垂落的枝枒,都是最佳教具,甚至連應季落地的枯葉、熟果,也能供同學傳遞觸摸、嗅聞,透過五感來認知與學習。

 

校園道路兩側的行道樹看來並不起眼,但它垂落的枝葉,也可以是生態課的最佳教材。

 

在老師帶領之下,同學們也蹲踞下來,以不同的角度了解校園。

 

從民生用途、引進或原生,到四季分期、歷史背景,似乎沒有哪種植物是熙棟老師說不了的。一個小時的課程中,充滿了他對植物的熱情。這股熱情也感染了聽課的同學,甚至是一旁恰巧經過的各系所老師們以及在地居民。

「我有一次說,『這個印度辣木是可以吃的』,同學們看起來都不太相信,但這時候旁邊的民眾就跳出來很興奮地分享,他的印度朋友真的有帶他嘗試過。」而後,也有同學分享,他以前一直聽外國朋友提到自己在研究某種植物,但從未深入了解過,直到上課,才知道原來那就是自己每天晨跑都會見得的樹種,親近之情陡然而生。

 

課間換堂途中總是騎車匆匆經過的榕園,背後也有精彩的故事。

 

「植物對我來說,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熙棟老師笑言,自己對於植物的熱愛大概是打娘胎裡便帶來的,甚至如今老師家中種有以臺灣原生或特有種為主的八百餘種植栽,每次澆水都得花上兩個小時卻依然樂此不疲。

老師鼓勵同學積極觀察生活周遭的植物。看到含苞的樹花,可以掃一掃樹上的QR code,看看它們的花期是哪個季節;下午與同學相約,享用了美味的肉桂捲,也能夠上網查一查,了解肉桂粉是取自肉桂樹的哪個部位。

老師認為許多人並不是不喜歡植物,只是不夠了解它們。

觀賞、食用、觸碰、感知……都是與植物互動的方法。當植栽和公共藝術一樣成了法規劃定的公設區域,或許,這樣的互動會變得更加頻繁。人與自然,不會是兩條平行線,而是擁有許多互動的可能性。

「所以我希望,同學能透過這堂課,來拾起與植物之間的連結。」
熙棟老師如是說道。

 

 

若是有興趣進一步認識植物學理,熙棟老師推薦以下兩個網站:
福星花園
認識植物

若真的不知從何查起,連名字都不知道的話,也可以仔細拍下該植栽的各部位照片,到網路社團發問。只要用字遣詞真誠有禮貌,許多同好們都會投桃報李,熱情分享一籮筐的植物小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