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踏溯專欄

成果專區

走入不曾探訪的老行業

 

走入不曾探訪的老行業

 

文|陳力邦

圖|踏溯台南辦公室

 

 

      穿梭在祀典武廟周邊的巷弄,尋訪百年傳承的老行業,親眼看見傳統質樸的技術,聆聽老師傅們的親身經歷,感受歲月在巷弄、在店舖、在他們的雙頰以及手掌心上留下的層層刻畫堆疊。這是「府城老行業探訪」的迷人之處。

      空氣瀰漫薰香的香氣,窗邊擺著一顆香爐,兩塊塌塌米鋪在地板上,上頭有張小茶几,創造了研究室中平靜的一隅。曾在日本求學、目前任職於成功大學歷史學系的李啟彰老師,長期浸淫在日本文化,專長是東亞文化交流史以及日本文化史等等,同時作為台日雙邊的文化觀察者,老師對於如何為學生創造感受有其一貫堅持與觀察。

 

啟彰老師長期鑽研於日本茶道文化,認為「看見」是學習中很重要的一環。

圖為啟彰老師於2019年踏溯台南成果展系列講座〈榻榻米與茶道體驗〉。

 

 

「希望可以讓學生親眼目睹工匠的製作過程、聽聽看師傅是如何訴說自己堅持一輩子的專業。」

老師堅持讓師傅用自己的聲音,說自己的故事,因為不論帶隊老師講的如何精彩,都不及默默耕耘一輩子的師傅來的貼切真實。

 

讓店家們親口將的故事告訴同學,是啟彰老師在這條路線規畫時的堅持。

手持圖像說話者為吳萬春香舖手工製香師吳博男師傅。

近距離觀摩傳統工藝技法,總是讓同學驚呼連連。

圖為吳博男師傅展示古法曬香方式。

 

 

      談到老行業,府城百百家,但既要達成老師的理想,又要滿足帶隊踏查的可行性,找到合適的區域實屬不易。回想起挨家挨戶拜訪的草創過程,「要不是店家憂心生意受影響,就是雙方理念不合。」頻頻遭拒,讓老師一度心灰意冷。

      而定調在今赤崁周邊也許是一種緣分,本想刻意避開第一年踏溯台南規劃的路線「赤嵌園區的歷史軌跡」以開拓新地區,但沒想到繞了一大圈,最後還是回到這裡。

      願意接待學生的店家無不擁有一個熱切文化傳承的使命感,除了緊握傳統工藝的主軸之外,也努力結合新的文創路線,每次看到師傅們努力在為老行業開拓新生命都覺得心裡很感動,卻也很心疼,因為不知道老師傅用雙手努力工作的情景還可以延續多久。啟彰老師說這個街區的生態一直在改變,從路線第一年到現在,許多店舖都默默拉下鐵門,下一代無人承接,老師傅突然一走便成絕響,這正是當前的傳承危機,許多老行業都在「傳承危機」以及「生計考量」的夾縫中求生存。

      師傅們很歡迎同學們走進店裡了解。還記得第一次看到光彩繡莊的阿泉師時,他很親切地說:「以後要是有機會路過我們的店,歡迎大家直接走進來了解看看!」這句話對於一個當時想要走進老店面卻遲遲苦無機會的我而言,倍感溫馨。每次走進店舖看見師傅笑臉迎人,都覺得非常感激。

 

府城老行業探訪這條路線提供同學一個機會走進平時不會特別想進去參觀的店家。圖中左二長者為府城光彩繡莊林玉泉師傅。

 

 

      問到老師每一間店只有十到二十分鐘的短暫停留,何以讓學生真的理解什麼而感受什麼?

      老師語重心長道,重點不是讓學生了解多少專業知識,老行業這條路線的精神在於提供年輕同學一個「看見」的機會,看見生活周遭習以為常卻不曾了解,看似古老的陳舊灰暗的店鋪,以及那些似乎過時的黃昏產業。給自己一個機會重新看見,也許因為看見,多了一些理解,你會發現其中的可愛之處。

      城牆外,滄海桑田是府城西側最好的註解;城牆內,大井頭已蓋上水溝蓋,隱身馬路下。從原住民族赤崁社變成台灣最早的十字大街,再到如今熙來攘往的路口,大街上的買賣不曾中斷,遞嬗的是店舖內擺放的商品。時代變遷,百工百業有其興衰,面對急遽變化的社會,變與不變之間如何掌握?而產業又何以百年傳承?這群人願意用一輩子做好一件事情,或許在觀看過去的同時,也能看見未來。

 

課程將同學帶到傳統工藝現場,零距離的觀摩老師傅施作。圖中工作者為現已退休的手工榻榻米匠師李師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