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溯台南

踏溯台南

文學院 通識教育課程

最新消息

最新消息

成大學生踏溯台南週年 展現與城市互動點滴



成功大學開辦「踏溯台南」通識教育核心課程1年有成,11月5日上午開始在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展現師生與城市互動的點滴,有師生通力製作的台南地貌模型圖,搭配12條路線介紹臺灣及外籍學生熱情的心得回饋,還有學生創作影片、回顧紀錄片,並展出3艘臺灣船模型以及西拉雅祀壺、豬頭殼、祭器、傳統服飾等實體物件,展品內容多元而豐富,展期至12日止。

 

展期並有一系列講座,首場於開幕當天下午邀請台南市李孟諺代理市長分享「大台南治水理念與經驗」,陸續還有知名導演李崗、知名作家魚夫、臺灣歷史博物副館長謝仕淵、民謠專家教授簡上仁、原住民電視台專題記者利格拉樂.阿烏、西拉雅吉貝耍部落總幹事段洪坤、聚珍臺灣書店負責人王子碩等共9個場次,暢談和台南相關的深化議題,讓大家能夠更深入認識這座城市。

 

光電系學生游恩承參與踏溯收穫滿滿,不只認識了過去不了解的在地文化,也因為這個課程愛上攝影,而且能盡量和各科系同學交流,跨領域互動。材料系學生劉士瑋來自台北,最喜歡的路線是五條港,透過這些地方故事,才知道當地曾經這麼繁榮。另一位學生翁子軒說,如果沒有拓展我們對地區的認識,不會對自己所在的地方有更深的認識或了解,「深入踏查,會增加對這所大學的認同感,也進一步思考本土化跟國際化是否可以取得平衡。」

 

電機系高慕軒對西拉雅路線印象最深刻,「以前在市區從不會想到去到那裡,看到當地的文化,是很特別的生命體驗。」材料系賴文宏對官道路線印象深刻,踩踏步道發現古早的城牆磚瓦遺跡,彎腰下去還能摸到那些磚瓦,「驚訝過了幾百年,那些糯米牆還能感覺如此堅硬,從中可以看到城牆的歷史,也幫助自己進一步和所學結合思考。」他認為發明有時不是憑空想出,了解過去,更可能創新。

 

成大副校長黃正弘感謝校內外諸多人士、單位大力協助,有在地的耆老或仕紳或嫻熟歷史文化者協助解說,才能促成踏溯的課程。他認為「如果對一個城市不夠認識,就很難產生關懷,更不容易發展大學應盡的社會責任。」

 

成大文學院院長陳玉女指出,成大「踏溯台南」自106年開辦,帶領學生走出教室,實地體認台南在地鄉土、了解歷史演變與發展以及人文采風。課程為必修0學分,每位大一學生從「成大人之道」作為踏溯起點,了解充滿歷史氛圍的校園後,造訪安平、赤崁樓、大南門城及碑林、清代官道、文學秘境、五條港、正興街,更走出府城,瞭解台南平原上的西拉雅族群、南瀛水世界、台江內海及糖、鹽之旅。

 

陳玉女院長表示,107學年度踏溯台南課程「挖得更深、走得更廣」,上學期規劃海線「台江,你所不知道的海洋台灣故事」以及丘陵線「西拉雅族人的遷徙與定著」,要讓學生看到多地貌、多族群的變化;下學期規劃農業線「老聚落新活力-後壁鹽水線」,從月津風華到嘉南平原,探究人民依賴地貌而產生不同的生活憑藉,另一條水線「南瀛水世界」,要讓學生理解什麼是「府城的母親河」。

 

陳玉女指出,成大首創的「踏溯台南」課程,不只在校內對師生產生影響,在校外,也影響宜蘭大學準備規劃類似課程。她也強調,希望踏溯的概念也能落實到各系所,讓老師自己述說個人專業和自己的關係,也希望踏溯的教育意涵不只讓學生成為真正的「成大人」,更重要是成為「成人」,能為社會盡一份心力。(撰文、攝影/朱怡婷、影片/成大文學院提供)

原文取自:成大新聞中心

https://web.ncku.edu.tw/p/404-1000-186332.php?Lang=zh-tw